宜兴是我国最早发展环保产业的地区。在环保产业的农耕文明阶段,宜兴模式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案例。只是,随着环保工业文明的到来,宜兴模式当初具有的那些优势是否还将继续发挥功效?而它又将遭遇怎样的困境?

以小见大:从宜兴环保模式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国内有哪些行业基本是被一个县的同乡垄断的?
有人在答案里面列了这样一个榜单:
湖南新化 打印店
浙江桐庐 快递行业
福建莆田 高仿假、民营医院、木材家具
福建福清 民营加油站、民营钢铁厂、路桥工程
福建平潭 隧道工程
福建安溪 电话诈骗
福建连江 网吧、电子游戏厅
福建晋江 运动服装鞋具
福建武平 不锈钢加工
福建沙县 沙县小吃
青海化隆 兰州拉面
浙江慈溪 小家电
浙江义乌 小商品
浙江温州 皮具、建材、五金、民间信
广东澄海 玩具
广东潮州 瓷器
江苏宜兴 环保
这个榜单略带戏谑成分,但不是空穴来风。这些案例里面有小众产业,也有巨头产业,有大宗产业,也有工业产业,甚至一些不法营生都形成了规模。单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这些案例反映出的一个共性就是都产生于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都是较早进入某一行业并快速形成了集群效应。其中,环保行业中的宜兴模式就是典型。
宜兴是我国最早发展环保产业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宜兴市以原有的机械加工业为基础,逐步向生产污水处理设转型,至80年代末,成为环保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整体领先全国,环保之乡由此得名。1992年,经科技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确定在宜兴市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之后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逐渐重视和行业的整体发展,宜兴的环保行业趁势崛起,并且逐步形成 宜兴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环保产业体系。
目前宜兴的环保产品有200多个系列、近2000多个品种,是我国水处理设备品种最全的地区。涵盖了污水、废气、噪声、固废等四大污染治理领域。拥有环保企业约2600家,年销售额超百亿元。40年发展,形成了全国无可比拟的环保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水处理市场40%的份额、水处理装备自我配套率98%、环保产业年均增幅超过35%……这些数字无不印证着宜兴环保已取得的环保成就与辉煌。
宜兴也因此在中国紫砂之都之后再享中国环保之乡的美誉。能成为紫砂之都是依靠了当地特有的澄泥陶,而成为环保之乡又是依靠了什么呢?宜兴模式是如何在曾经并不景气的环保行业抢得先机并发展成中国环保之乡的?
这一问题要从环保产业整体的发展进程和趋势来分析。一个产业模式的出现主要是由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因为任何产业模式都是作为子体依附于整个产业业态这个母体上的。通过对各行业的研究发现,一个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互联网。
农耕文明阶段是自给自足式的,靠的是个人力量的积累,是一对一的。资本积累的过程是加法,你有多少精力就做多大生意。
工业文明阶段是流水线式的,强调的是批量化、标准化,把一个作业拆分成了几千个步骤,每一个人只做其中的一个步骤,大家协同配合使效率更高。这种模式是一对N的,一是公司、组织,N 是所有的个体,之后用流程和机制串起来。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乘法,个人的力量与多人配合时,会产生倍增的效果。
互联网文明阶段是链接式、共享式的,强调的是差异化、极致的产品和极致的服务。这种模式是N对N的,原来一对N中的一现在不是主体了,可以是企业家也可以是消费者,这种其实是一个失控的混合式的组合方法,不是原来的有组织概念之后再进行匹配。资本积累的过程是指数式增长的。
以交通出行行业为例,农耕文明时期是马车、牛车,一家一辆,都是自己动手或者请技师造的,但都是自家管自家的,模式上是一对一,但效率低下。后来的工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变化了,社会分工出现了,车不需要自己造了,直接拿钱到专门造的地方去买就行了,模式上是一对多,一家造车厂满足了无数用户,效率更高了,核心原因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而在当下的互联网文明阶段,你要出行,肯定不需要自己去造辆车,也不一定要自己去买一辆,怎么解决,只需要一部手机,滴滴打车就搞定了,模式上是N对N。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的出现都是一次革新,也都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都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体验升级。
几乎所有规模化的行业都是如此,虽然在细枝末节上会有差异,但都整体特征上基本相同,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在此不做赘述。
那么,环保行业的三个阶段又分别是怎样的呢?宜兴模式又处在其中哪一阶段呢?其成功的关键又在什么地方?未来又将如何?
农耕文明阶段,环保产业的市场完全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让干什么,环保企业就干什么,或者政府逼污染企业干什么,企业就干什么,相关的法规、法律还没有成型。这一阶段的环保市场尚处于意识萌芽阶段,大多数的环保项目需求只是做个样子,这就导致对效果和技术的要求很低。由于低质低量的市场需求导致行业的进入门槛极低,大多数环保公司都是专业度极低的小作坊式。订制化的服务模式导致成本很高,所以在竞争上大家拼的是成本,谁的便宜选谁的。这一阶段在时间上大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