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
作者: 威霸 |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说,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途中,中华民族如何永续发展?中华文明能否再铸辉煌?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是第一个。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将向何处去?这是人类需要回答的问题。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这个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4年后,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项,不仅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站在大历史、大文明层面,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进行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正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干部群众仍清晰记得,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在那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8年后,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进一步作出清晰全面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要牢牢把握这样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就必须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专门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有进一步的扩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面积有近4亿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1.7%。虽然只增加了一个草字,却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体现了深刻的大生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