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和尚好念经 基建企业成环保PPP拿单大户 |
作者: 威霸 |
作为一家以水电投资建设与经营为主业的大型企业,葛洲坝在2016年的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仅环保业务就贡献营收138.73亿元,同比增长111.49%,成为经营的一大亮点。 对于环保行业来说,葛洲坝只是赶来念经的外来和尚代表之一。实际上,大型基建类央企几乎都已涉足环保产业。这在给业内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导致竞争异常剧烈。 基建工程类央企在(中标)环保PPP项目中占比逐步升高,环保PPP项目绝大多数被非环保企业拿去了。 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傅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对于中小环保企业而言,如果没有搭上环保PPP项目的车话,可能感觉日子没有以前好过了。但对于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的环保企业而言,要想搭上投资规模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环保PPP项目的车,资金压力较大。 在采访中,多家环保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对于单独的专业领域环保PPP项目,环保企业会积极争取,但对于打包内容较多、投资规模大的环保PPP项目,多数环保企业热情不高,主要还是一些大型基建类企业在中标。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出了这类企业的三大扩张路径。 基建企业成拿单大户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环保行业,正日益成为大型基建企业转型的重要领域。 去年8月,中国建筑企业管理协会对中国建筑业11000家利润总额在4000万元至300亿元之间的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中国建筑企业进行排名,其中,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进入前十名。记者梳理发现,在前十大基建企业中,有8家已进军环保领域,且部分企业已成为环保PPP领域的佼佼者。 去年初,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撰文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中表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行业企业必须向民生类工程转型,以PPP模式参与水利、环保、公路工程和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 在实际行动中,中国建筑也毫不含糊,其全资子公司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参与组成联合体,在今年5月中标总投资21亿元的西安市小寨区域海绵城市PPP项目。今年5月25日,中国建筑旗下企业中建一局五公司中标中国最大水务环境整治工程包头市城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PPP项目,中标合同额约172.25亿元。今年6月,中国建筑作为牵头人,再次中标投资规模近20亿元的庄河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 同在2017年上半年,水务领域最大的环保PPP项目安徽省阜阳市投资规模逾140亿元的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中,另一家大型基建企业葛洲坝又成为牵头单位。 今年7月,中国中铁先后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规模均为1000亿元,涵盖城市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等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比多项数据后还发现,与今年上半年基建企业频繁中标水环境PPP项目相对应的是,去年上半年仅有中国电建等少数几家大型工程类企业中标环保PPP项目。 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向记者介绍,这一现象与当前产业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目前环保PPP项目的投资规模比较大,需要引入较强的资本力量。同时,在项目施治方面也需要工程能力强的公司参与,这些阶段性的特点决定了基建工程类企业具有优势。 过半数采取联合中标方式 目前来看,基建企业跨界拓展环保领域业务的方式无外乎三种并购环保企业或成立环保子公司;构建联合体中标环保项目;中标项目后再分包。 仍以葛洲坝为例,其通过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并购海南海川达和北京中凯公司100%股权,从而实现进军水务领域;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绿园科技有限公司与宁波展慈金属工业有限公司合资设立葛洲坝展慈(宁波)金属工业有限公司,达到进军再生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目的。在环保领域持续发力,让葛洲坝尝到甜头。2016年,葛洲坝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环保营收138.73亿元,同比增长111.49%,利润3.85亿元,同比增长176.88%。 2016年,由中国交建子公司中交疏浚发起,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以水土等流域性、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综合开发为核心业务。 除了这种直接式切入外,采取与环保企业建立联合体的合作方式也是一些基建企业进军环保PPP的选择。 今年1月,中国一冶与东方园林等组成的联合体中标玉溪大河下游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海绵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33.67亿元。今年5月,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铁汉生态、江西省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组成投标联合体,中标投资规模48亿元的江西省抚州市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项目。 记者粗略统计,在今年上半年环保企业中标的PPP项目中,投资规模过10亿元的PPP项目中,有超过一半采取的是联合中标方式,所联合的对象多数都是大型基建企业。 一位环保业内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除了采取联合体的方式之外,一些基建企业也会对进行项目分包,但这种分包的规模比较小,层层分包之后的利润也较小,参与的环保企业并不多。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对行业变化给出另一番看法。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一些环保PPP项目中加入很多无关的项目,从而提高了中标的门槛,这种打包的环保PPP项目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半定向的招标。最近两年环保PPP产业投资主体的变化很大,现在投资主体变成了基建队伍(为主),原来环保行业的投资人绝大部分被排斥在外了,剩下来的可能是一些个头大的上市公司。文一波认为,在此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的机会显得比以前有所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