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喊出“零垃圾”口号 成功五大关键在这里 |
作者: 威霸 |
在一份媒体公告中,它把瑞士誉为废品回收领域值得效仿的楷模,极高的回收利用率让其他欧洲国家望尘莫及。随后发布的政策文件为该机构抵制即将付诸公投的动议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某商业游说团体发布的资讯图表一一罗列出各国的废品回收率,最终得出结论:放眼全球,瑞士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废品回收世界冠军。 瑞士堪称废品回收再利用的世界冠军!在2016年9月25日在瑞士全国范围内进行全民公投的公民动议,使得这一标语再次占据了各大报章版面。反对付诸公投的动议、倡导绿色经济的环保人士及组织,又一次打出这句宣传标语,以期通过在瑞士公民中推进各种废品回收方式,促进家庭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而有效减少瑞士碳足迹。 翻阅各国媒体资料,除了瑞士,相继还有不少国家都曾宣称自己才是废品回收界的王者。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盘点了全球各国城市垃圾回收与堆肥率(英),有趣的是,德国以65%的回收率位居榜首,少数欧洲国家及韩国的表现(51%)均略胜瑞士一筹。 ![]() 这一回顾性统计结果与2014年由欧洲统计局汇集的数据(英),几乎如出一辙。 这些数据实在令人费解:既然回收利用率低于别国,何以瑞士又能被誉为世界冠军而称雄于废品回收领域呢?旗下拥有众多附属机构的组织瑞士回收(Swiss Recycling)的负责人Patrik Geisselhardt认为,这一王者头衔曾一度名副其实。 得益于谁污染,谁掏钱的原则,瑞士曾跻身于垃圾回收率最高的极少数国家之列, Geisselhardt在给瑞士资讯书面回复的邮件中这样写道。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鼓励住户提高垃圾回收意识,普及不同材料废品迥异的回收方式,收费垃圾袋的理念首次被引入瑞士部分市镇。 事实上,几乎在同一时期,德国、奥地利和北欧诸国,在废弃物的回收率上也与瑞士取得了相似的卓越成效。十年前,瑞典并不是如今这般纯净,那时瑞典的环境也被严重污染,森林砍伐一空,水域污染,垃圾遍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下,情况发生了逆转。 现在,瑞典森林已经实现可持续循环,树木可以按规定砍伐,被列为绿色能源的一种;水域治理效果显著,江河湖海随处可见供大家游泳的沙滩;至于垃圾处理,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施和坚持,人们渐渐养成现如今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瑞典政府甚至喊出了瑞典零垃圾的口号,也许他们已经快要实现了。 普通家庭的垃圾分类 以普通家庭为例,给大家说明一下瑞典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两个关键词:分类细致&类别描述清晰。这两个关键词的实现,保证了大家绝对不会搞错分类。 仅仅家里的日常垃圾,就被分为了以下几类,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可降解的厨余垃圾,塑料包装,纸盒包装,报刊杂志,玻璃瓶,塑料瓶,金属,木材,花园垃圾(枯枝败叶等),废旧家具,建筑垃圾,废旧电器,灯泡,电池,数据线,还有其余无法分类的垃圾。 可降解厨余垃圾和无法分类垃圾丢到家门口社区统一配套的两个垃圾桶里。之前每家只有一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经常混在一起。从去年开始,为了鼓励大家分类厨余垃圾,社区提供了另一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专门投放厨余,还配套专门的可降解垃圾袋。如果你选择配置两个垃圾桶,普通垃圾收费减半。 家门口的垃圾桶每两周垃圾车来装运一次。配套垃圾桶是强制性的,丢不丢垃圾每个月都需要交费;垃圾车来运垃圾的时候,根据垃圾重量再收一次费用。 而其余的所有垃圾(包括塑料纸盒包装、报刊杂志、金属、木材等等),除了饮料瓶和啤酒罐,要自己运到社区的垃圾回收站或市镇垃圾回收中心,免费丢弃。饮料瓶及啤酒罐送回超市的回收站,每个瓶子大概 1 克朗。所以自己分类做得越好,垃圾费用就越低。 垃圾回收的整套系统 瑞典的整个垃圾回收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发达的二手市场,很多再次使用的物品可以进入二手市场再流通; 超市的饮料瓶啤酒罐回收站; 从家门口的垃圾桶开始; 到社区的小型垃圾回收站; 再到市镇的垃圾回收中心; 分类进入垃圾回收处理的下一环节(生物处理,材料利用,焚烧发电/供暖,填埋等)。 垃圾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径 在欧洲,包括瑞典,主要的垃圾的回收利用途径分为四种:生物处理,材料回收再利用,焚烧发电结合社区供暖,以及最后的垃圾填埋。在瑞典,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比例高达 99%,只有不到 1% 的垃圾被填埋。 每个市镇会结合自己的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垃圾回收方案及宣传策略。 以上谈到的只是瑞典普通家庭垃圾的分类处理,公司的垃圾回收有单独的规定。 笔者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瑞典,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包括个人信息,而且身份证号对应唯一的家庭地址。所有人都被暴露在阳光下,人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像中国的新闻里那种大卡车偷扔垃圾还不被发现的事,在瑞典绝对不可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