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以高标准成就深圳“绿色梦想” |
作者: 威霸 |
在如今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绿色的生活,渴望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城市中的人们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居家生活,大多数时间都要呆在建筑物里,都希望在有舒适的亮度、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优、省电、节水,可降低生活成本的绿色低碳环境中工作或生活,这样的建筑就是我们所称的绿色建筑。 其实早在2005年,深圳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栋严格现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泰格公寓”,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银级认证,被美国《新闻周刊》誉为“中国第一栋绿色商用建筑”,在探索绿色建筑的道路上,深圳率先出台了全国首部建筑节能法规,开启了深圳建筑节能发展的新时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出台了国内首部关于绿色建筑政府规章和地方标准,深圳从实践中来,更是把实践中吸纳的经验集结成标准,助力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深圳被誉为全国“绿色先锋”城市,正得力于她这种敢为天下先并贯穿始终的对于建筑与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 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发布,《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深圳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等节能规范配套实施为绿色建筑发展夯实基础。2009年,我市发布了首部绿色建筑相关的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2013年,首部绿色建筑政府规章《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发布,并配套实施《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组合建议方案》、《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审查要点(试行)》、《深圳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试行)》等技术规范,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同时我市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并重,陆续出台《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与实施方案审查要点》、《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测评技术导则(试行)》等技术规范,很好地指导了我市既有建筑节能发展,多管齐下极大提升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品质。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建节能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已完成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累计超过2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建设总规模超过6000万平方米,累计有68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45个项目获国家或深圳市最高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13个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建有10个绿色生态园区,是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最大和获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南海意库、国贸大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宝安区委区政府办公楼等一批项目通过节能改造,有效增强了建筑性能及节能效果,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和热舒适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宜人的工作和居住环境。 大力推动建筑废弃物减排和综合利用 不断增加的建筑废弃物对于寸土寸金且天然建材资源紧缺的大城市,既是难题更是机会。按照传统的处理模式,建筑废弃物直接填埋,不仅浪费材料资源,也占用土地资源。而通过对建筑废弃物再加工,就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同时又节省了土地空间。我市走出了减量化、资源化、绿色化的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新途径。 2009年,深圳率先颁布了全国首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地方法规——《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随后,我市陆续发布了全国首部《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技术规范》、《深圳市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品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对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定额、建筑废弃物设计与施工减排、建筑废弃物建材产品等技术内容进行了要求。建筑废弃物经分类加工,变成了城市建设需要的绿色建材。 经过几年的发展,深圳已形成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双处理模式。对于工程作业面小的拆除项目,建筑废弃物外运由固定设施集中处理,对于工程作业面大的城市更新拆除项目,建筑废物由场内移动设施处理、加工,形成骨料、生态砖等建筑原材料回用于项目建设,实现“零排放”。南科大、鹿丹村、南山建工村等项目就是采取了第二种模式,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拆迁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还通过了住建部科学计划项目验收,以此为载体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截至目前,全市综合利用企业累计处理建筑废弃物超过340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的住房保障安居工程 住房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一项民生工程,住房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全、经济、实用、绿色、宜居的住房,如何实现这些功能性要求,离不开专项标准的技术支撑。 2012年,我市发布实施全国首套保障住房相关标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试行)》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户内装饰装修设计指引(试行)》,确定了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筑面积、户型、布局、室内外配套设施、装修等重要技术指标要求,确保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既符合安全、环保和节能要求,也符合勘察、设计、施工相关技术规范,为大力推进我市人才安居工程,规范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随后,在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陆续出台了《保障性住房标准设计图集》、《人才住房户型面积和户内装饰装修设计指引》等系列标准,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应用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的住宅-龙悦居三期保障房项目,有效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和质量,“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供应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1万套,覆盖约33万人;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安排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供应35万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