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儿)到(新宠儿)土壤修复产业华丽大转身 |
作者: 威霸 |
一年多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从无人问津的流浪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宠儿。反差之大。令人唏嘘。 尽管如此,起步晚、发展慢等多重因素的掣肘下,土壤修复产业仍旧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譬如资金,法律,技术及行业标准体系等,都是亟需补充的短板。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任林玉锁表示,当前,我国土壤环境防治涉及到的调查、监测、评估、修复制度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环保法》是基本的法律依据,即使有部分管理规范,也比较零碎,不成体系,我国目前的土壤管理还处于补课、打基础的阶段 。 资金缺乏造成了土壤污染治理的更大隐患,对于一些效益本来就不是很好的企业来说,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都止步于检测这一阶段,由于花费巨大,不少企业对于检测数据不认可,或者搁置不动,或者通过非合理非正规方式出具一个合格的报告。 另一方面,土壤修复行业需具有专业知识水平高以及经验丰富的人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化才起步,缺乏修复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也极其缺乏。同时,技术特色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也非常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从业公司规模小,良莠不齐,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尚未形成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技术标准、市场机制、治理费用标准等都还不完善。由于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缺乏明确的检测、技术等相关标准,导致执法措施缺乏针对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所幸土壤污染防治法即将出台,根据审议通过的草案,确立了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和政府顺序承担防治责任的制度框架;提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土壤污染资金问题,包括国家将设立中央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向责任人追偿等。一系列的规定将对上述问题的破除起到极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