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绿色产业链 再生利用企业或进军新蓝海 |
作者: 威霸 |
一直以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目前经济正常运行的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还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然而,近年来环境执法检查中发现,不少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企业规模小、污染治理水平低下,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突出,部分地方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疏于监管,甚至放任洋垃圾入境非法加工利用,不少固体废物集散地成为洋垃圾的藏身之所,环境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据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介绍说,本次清理整顿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依法取缔一批、重点整治一批、规范引导一批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督促地方清理整顿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旧衣服、废家电拆解等再生利用,打击违法行为提升再生利用行业管理水平;同时,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取缔一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法加工利用小作坊、散乱污企业和集散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规范企业绿色发展,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再生利用行业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电器电子产品的更迭速度加快,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逐渐增多。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两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国。 然而,面对每年数量巨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我国的回收处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北京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淘汰的废旧冰箱、电视机、电脑、洗衣机、空调、手机已突破1000万台,但只有1/6左右得到环保处理。 正规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吃不饱一直是我国电子垃圾处理中的主要问题。中国家电研究院调研显示,2015年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渠道中,个体回收渠道占比高达85.86%。这使得电子废物的供货渠道极度分散,难以形成规模。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拥有109家有资质的企业。近年来,电子废物处理量有了大幅增加,2015年,我国处理了1.41亿台电子废弃产品,占全国市场电子废物总量的近40%。 当中不难发现,至少有一半的电子废物没有进入正规渠道。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量废弃电子产品,主要被分流到不正规的小作坊、小企业。然而,这些落后拆解处理工艺的家庭回收作坊,不仅难以妥善处理结构复杂、种类众多的电子废物,而且极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和有用资源的流失。 近年来,在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下,我国废旧轮胎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有消息称,中国轮胎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的废旧轮胎也是全球首位。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中国废旧轮胎产生量已经达到2.99亿条,重量达到1080万吨,并以每年约8%10%的速度在增长。 对于废旧轮胎处理,业内一直推崇的是回收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积极研究开辟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新途径。不过,目前我国回收利用的各种废旧橡胶数量却比较少,回收利用率仅为5%,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4个百分点。另外还有约2%的废旧轮胎长期堆放,难以降解,成为环境污染源。据悉,当前我国废旧轮胎的利用企业8%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很小,市场竞争能力较低。大多数翻胎企业装备水平也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必要的测试设备也不完备。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人员、债务包袱重、企业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多数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呈低水平徘徊。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衣服的更新速度上也越来越快,因此,废旧衣物和废旧纺织品的数量也在飞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约2600万吨左右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率不到14%。与此同时,纺织业却饱受原料供应紧张困扰,纺织原材料的进口量高达65%以上。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旧衣物被随手抛弃,水质、土壤、空气等都会受到污染。但如果全部得到回收利用,不但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还能减少8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能进行多方面的资源化利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也存在各种形式的旧衣服回收企业,但由于在监管和盈利模式上并不清晰,有少数企业打擦边球,甚至不惜违法以获得高额利润。 中研普华研究员祝大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再生利用行业主要面临的是社会认知意识不足;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行业技术落后、回收利用率低下三大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需多方面提升 祝大荣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向现代化的迈进,废弃物料的产量也逐年上涨,在再生利用上,我国中小企业有着充足的市场,而且市场前景开阔。但回收体系的不完善,公众意识的薄弱,抑制着行业向前发展,回收渠道的建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宣传教育也迫切需要完善。因为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再完善的资源回收体系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记者发现,对于废旧物品的产生,人们往往也意识到应该送到正规的回收站,但因为服务的缺失,人们更愿意把废旧物品转给愿意上门收购的小商小贩,因此,在服务体系上,祝大荣认为,我国再生利用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