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正在竭力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
作者: 威霸 |
8月26日,在四川省西充县城北新区广场,道路一侧的人行道上已经铺设了透水混凝土,两名工人将一桶水浇在路面上,两三秒时间,水全部渗入地下,路面连一点积水也没有。这是西充县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工艺,用透水混凝土替代了水泥混凝土路面。 2016年1月,西充县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10个县级城市之一。根据规划,在2016年至2020年五年时间内,西充将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投资78.8亿元打造出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让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环,让城市回归自然,充分发挥出海绵城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工艺为城市解渴防涝 8月26日,在西充县城北新区广场建设施工现场,铺设的透水混凝土呈红色,有蜂窝状的间隙。用生态透水混凝土代替水泥混凝土,即海绵城市建设工艺。西充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羽翔介绍,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或者大理石路面不具有渗水功能,一遇下雨天,雨水只能通过管网排走,如果管网排水能力有限,或者遇到大暴雨,路面很容易积水甚至导致城市内涝。生态透水混凝土是由碎石、水泥、粘结料、颜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具有透气、透水、重量轻的特点,拥有15%至25%的孔隙,透水速度可达到31至52升/米/小时,实现对雨水的渗、蓄、滞、净,降低雨水径流系数,减少城市内涝。 走在西充县城北新区体育馆旁的人行道上,则可以看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还设置有蓄水槽,路旁是一片景观绿地,红花绿草呈现出一幅美丽画卷。凹式绿化带也是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工艺。现场一名技术人员介绍,当大雨袭来时,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化带负责接收雨水,雨水经过收、蓄、渗、排后,再通过设计在地下的粗砂填料层、砾石层过滤吸附后,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剩下的雨水则会排入专设的蓄水槽,方便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的补水,从而实现雨水的慢排缓释,这种工艺既实现了天然水资源循环利用,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5年投入78.8亿元建全市首个海绵城市 西充县地处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晴时旱、雨时涝,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抓好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作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充县成功入围,成为全市首个纳入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县。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西充县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了《西充县海绵城市建设五年计划》,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计划总投资78.8亿元,开展海绵公园、城市新区、旧城环境改造、河道治理等15大项的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呼吸,解决西充县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 冯羽翔介绍,五年内,西充将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工艺,建成占地3025亩的龙腾山公园,其间铺设30公里环山公路及自行车道、游步道等,将其打造成绿色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森林公园;修建占地188亩的城北生态公园,打造城市中心会客厅,内设2个生态停车场,配建15公里的游步道和山地栈道、健身广场、景观构架、特色廊道等,构建城市中心的生态绿洲;将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新建两纵两横的海绵道路,在城南核心区建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以及景观廊道、亲水平台等,打造集休闲、健身等多样化体验的城市中央公园。 同时,西充县还将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对旧城106600平方米车道、90100平方米人行道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对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对雨水处理不达标的老旧小区进行海绵房屋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