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保等来万亿春风,产业“惹火”的理由在这里 |
作者: 威霸 |
看着从烟囱里不断冒出的黑烟白气,人们曾欣喜于工业改革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屡现,多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滞留,这些掩藏在工业化之下的生态问题成为了当下最尖锐的矛盾之一。 选蓝天还是选发展?当以绿色转型为主题的4.0工业时代来临,万亿环保市场开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佐证。我国工业环保市场规模乐观估计将能进入万亿级,就工业废气处理板块也有望拉动4000亿到6000亿的投资。 工业环境治理为什么能这么火?工业环境治理没有理由不火。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地,环保税开征进入倒计时,中央环保督查进驻……每一个都为工业环境治理奠定了先决条件。 排污许可证制度划圈 要排污,先领证,排污许可制度相当于提前为企业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等内容划了一个圈。对于企业来说,拿了证就意味着,污染物排放数据只能小于这个圈不能大,否则就会被追究主体责任。想排按量,不想超就提升工艺水平,优化制造设备,加大环保投入。 环保税开征倒计时 费改税,很多人都觉得,反正都是排污交钱,是费是税有什么区别呢?实则,两者一字之差千里之别,环保税制度的确立已经能够看到绿色税制的雏形。更重要的是,环保税披着法制外衣,以经济手段,不断向排污企业传导减排压力。 中央环保督查成为眼、耳、手 向各地派驻的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在成为环境保护的眼,紧盯散乱污企业;耳,聆听群众监督之声;手,全面清除环境害虫。督察组在与环境违规企业的斗智斗勇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错时巡查、回头看等方式严肃执法,深入传导清洁生产转型压力。 司法利剑高悬无死角震慑 近年来,少人问津的环保法庭审理案件越来越多,环境公益诉讼以及环境保护禁止令都开始有了用武之地。用经济手段制衡,用政治力量打击,用司法利剑震慑,工业生产需要面对的是全方位无死角的污染拦截。政府发出的信号清晰明了,工业污染治理要动真格。 自行监测夯实排污责任主体地位 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需要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企业自监体系的完善将有利于夯实排污单位责任主体地位。无论是超标排放,验收不合格,还是数据造假,自行监测在放权的同时更是将等价的义务加诸其身,辅以有效监管就能提高环保效率。 PPP模式助推工业环保市场成型 有了上述条件的支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业环保产业腾飞已成必然趋势,而PPP模式的兴起无疑等同于催化剂。一个万亿级市场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活力,自运行的循环产业链必不可少。这也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PPP模式推广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