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制促转型升级,氮肥行业迎双重“金箍” |
作者: 威霸 |
产能严重过剩的氮肥行业,大家都处在吃不饱状态的同时,还普遍存在着一些环保短板,导致行业在整体惨淡经营的情况下,还难以营造起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氛围,发展陷入瓶颈。氮肥行业排污许可证技术规范的设计,试图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弥补这些短板,不仅明确环保管理的要求,统一管控标准,也促进行业公平,倒逼行业的转型升级。 技术规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下面是这位同学的解答: 双重金箍约束企业排放,合理管控促进行业转型 1 我国氮肥工业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背景和重点 排污许可制度是以固定源为管理对象,将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源监测、环境风险防范等环境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污染源的管理制度。我国实施一证式管理,一企一证,分阶段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 氮肥行业作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规定的重点行业,同时也是产能极其过剩的行业,十二五期间尿素产能过剩达1000万吨。 2016年6月,化肥工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列入《2017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指南》。按照急用优先的原则,首先发布氮肥工业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近日,《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化肥工业-氮肥》(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已经发布。 合成氨与尿素是氮肥工业重要的中间产品,我国这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38.5%和41.6%,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然而,2016年我国氮肥产量达到6071万吨,产能过剩严重,行业整体处于经营惨淡的状况。同时我国氮肥企业装置规模小,单套30万吨及以上合成氨装置产能仅占全国总产能1/3。 ![]() 图 1 我国氮肥企业地理分布情况 其中,行业中78.8%的合成氨产量是以煤为原料,因为固定床常压煤气化工艺具有投资少、运行稳定等特点,所以约有50%的行业总产能来自于这一国家禁止新建的气化工艺。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1350号文)中已经提出积极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禁止核准或备案以及采用固定床间歇气化和直流冷却技术的煤气化项目。因此固定床造气工艺是氮肥工业技术规范管控的重点。 2 氮肥工业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的要点 氮肥行业技术规范编写的一个难点在于氮肥工业不同原料对应的生产单元、生产工艺及工艺类型、辅料、生产设施、产排污节点均不尽相同。技术规范根据氮肥工业各排放口污染物排放特点及排放负荷,对不同原料及对应生产工艺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污染较重的工艺加强了管控的力度。 同时,氮肥行业环境管理存在三个短板: 第一,氮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尚未发布,目前执行的标准大多都超过了20年,管控因子缺失,排放浓度限值过于宽松。 第二,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尿素造粒塔氨排放量大,绝大多数企业未采取管控措施。 第三,无组织管理控制缺失,以煤为原料的常压固定床技术,废气无组织排放严重,目前无相应的管控措施。技术规范基于行业实际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出方法弥补了这三项短板。下面我们以重点管控的固定床工艺为例,介绍该标准的要点。 ![]() 图 2 固定床常压煤气化工艺管控的污染源 (1)对氨实施总量控制 氨是合成氨行业重要的污染物,它是恶臭物质,也是PM2.5的前体物。对氨进行有效的管控,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会减少氮肥厂附近居民对难闻气味的投诉。笔者在调研期间,在走访的几家氮肥企业中,发现只有一家企业在尿素塔顶安装了有效处理设施,用以管控氨的逸散。技术规范强化了氨污染控制措施,对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都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同时加强了排放源和厂界的监测。根据技术规范要求企业应对氨有组织排放申请年许可排放量限值,这是首次对氮肥企业的氨排放进行总量控制。 (2)设置其他排放情形的实际排放量计算方式和自行监测、台账管理要求 氮肥行业废气的排放口分为主要排放口、一般排放口与其他排放情形。 |